精選文章

2019年9月18日 星期三

客家新釋 \ 響笐

葉國居攝於湖口
    
客家莊有一隻大鳥,飛在天空哇哇叫,村裡的人們叫它為「紙鷂」。紙鷂,就是風箏。風箏會叫,現在的小孩子不知道。那個叫聲,正是小孩子的哭聲。
 
六○年代,八角風箏是故鄉最潮的風箏。以桂竹為骨,以水泥袋糊貼,迎風耐潮。高四尺,小孩玩不起,當它在天空飛翔時,三四個孺子合力拉不動。我拉過一次,彷若在拉一整座天空,旋即受到了反撲,要不是阿爸在後防衛,放風箏的尼龍線,可能早就把我的小手割得皮開肉綻,再不然就是被拉上天空,當神仙去了。
 
大人玩這種大風箏,好像有一點玩世不恭。明明風箏就是小孩子的玩藝,怎麼在客家莊盡是大人在參與。農事忙得黑家白日,怎麼還有這種心情呢?但是,我很早就發現,大人好像是故意的。每年夏天,濱海沙田西瓜和地瓜成熟時,他們就會派出一兩隻大鳥,從高處俯瞰地頭地腦,是否有眈眈不懷好意的瓜賊。任誰都不會相信的,紙鷂又不是偵查機,它沒長眼睛,對於這種老鷹抓小雞的說法,簡直就是鬼扯懶淡,學童們當做耳邊風。

 
偏偏有一天,村裡發生一件荒誕事。日頭炎炎,一個小學生經過瓜園,又飢又渴,一時之間受不了甜蜜誘惑,匍匐入田,摘了一顆小玉西瓜,囥於懷腹。北台灣客家莊竹林茂密,他旋即潛入林裡,以手刀破瓜,低頭大塊朵頤,風吹竹林咻咻作響,他吃得滋滋有聲。可是一下間不知怎麼搞的,彷若天狗食日一般,竹林瞬間昏暗下來,他抬頭一看,原來竹林唯一的出入口,突然被一個龐然大物遮蓋。他登時一驚,連忙把西瓜丟棄,他更怕東窗事發,心頭鹿撞怔在是處,兩腿就像要沉下去一般,失去了逃離現場的能力。
 
大概一刻鐘後,數個大人急馳而至,原來是八角風箏斷了線,不偏不倚就栽在出入口,陽光硬是篩不進來。大人們花了好些力氣,先解開尾巴與竹枝糾纏,再理出斷線的頭緒,最後合力將風箏全身退出。洞口打開了,那個小孩子仿若處在被緝拿的當下,哇哇哭著,人贓俱獲,不容狡辯。村裡後來傳說,小孩子的惡行,是那隻紙鷂將他逮捕歸案的。爾後,村裡大人放風箏,紙鷂在天空飛翔時,開始會發出「哇--哇--」的長聲哭泣。
 
「仰般紙鷂這下會哇哇噭呀?」我以客家話問阿媽,為什麼紙鷂,現在會哭得哇哇叫呀!
 
「係響笐。」阿媽回答我。
葉國居相片
 
響笐,客家語,響警報的意思。笐,音ㄍㄤ。那次事件後,村裡大人再做紙鷂時,會以玻璃碎片,將竹片刨得薄如蟬翼,製成響弓安裝於風箏上方,當風流經過空氣振動,便會發出聲響。不知道為什麼,村莊裡的八角風箏響弓發出的聲音,竟然和那個偷西瓜小學生哭聲如出一轍。好像是在警告饞嘴的小學生們,八角風箏視角是四面八方的,如果你膽敢癡心妄想,以為神不知鬼不覺,當警報響起,下場就會和那個小孩一樣,哇哇大哭。
 
長大以後,我在異鄉聽過很多風箏的響弓聲音。有的像蜜蜂,飛起來嗡翁嗡。有的像老牛發情,哞哞不停。唯獨我們村莊,大人放的紙鷂,聲音帶著小孩的懺悔,給想要做壞事的小朋友最深刻的告誡。

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

髻鬃花

髻鬃花。這首歌。

 是我人生創作的第一首歌, 入圍第19屆金曲獎流行音樂最佳作詞人獎。
這些年, 很多合唱團唱這首歌。

 但經過美麗的音樂家張舒涵老師編曲,真的就很不一樣。有情,入味,扣心扉,⋯⋯
。 興大附中合唱團演唱,聽了很感動,與網友分享






    請連結下方往址








葉國居攝於松菸文創

客家新釋 \阿里不答

葉國居書法


國民政府來台後,客家莊受到不同時期政治氛圍影響,對外省人的稱呼,從戰後的「同胞」變成「長山人」,後來又叫成「阿山仔」。長山,指的就是唐山,那是海外華人對中國本土的稱呼,說來並無不雅。但「阿山仔」的稱謂帶有鄙意,明理的長輩,都會禁止小孩用此輕蔑的口吻。還有一個奇怪的辭彙,叫做「半山人」,他們是日據時代,從台灣到中國發展,戰後回台,在許多公務機關身居要職的人。


村頭有個張半山,早年是牛販,牛隻為農家耕作主力,買賣案件自是寥若晨星,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,當牛販先要練就探子本事。張半山老是運氣不好,好幾樁買賣,屢次讓人捷足先登,垂頭喪氣,眼看身子就要駝下去了,失意之餘立志出鄉關,到唐山。雖然他沒讀過什麼書,但見過世面,回台後在公部門擔任不小的官,腰佩槍枝,神氣活現。當官治駝,原本佝僂的身軀,突然昂首闊步起來。村尾有個徐長山,讀書人,寫了一手好書法,跟隨國民政府從大後方來台後,孑然一身,日子過得並不好,和本地人溝通,由於不會說客語,經常比手畫腳。


一日,村人辦婚宴,半山和長山皆受邀做客。眾人好奇,兩人受過異地文化洗禮,究竟會送來什麼賀禮。大中午,賀客盈門,眾人坐定,新娘下轎,八音響起,賓客紛紛起身引領瞧顧,就在這個時候,張半山拿出賀禮了。拔槍,三聲轟天槍響,眾人受驚挨挨擠擠。他掩口而笑,湊近主人耳畔,輕聲的說,那三聲槍響代表禮砲,是客家莊史無前例的創新賀禮。半山沾沾自喜,因為沒人幹過這樣的事,但禮砲應是空包彈,荷槍實彈的禮砲,令人不敢恭維。主人臉色鐵青,卻不敢怒言喝止。槍聲已經響起,莫可奈何收下這份賀禮。


至於徐長山,誠意十足,為了賀禮傷透腦筋。讀書人就是讀書人,進城買了全開的陳年老宣紙,對裁後寫了氣勢磅礡的榜書對聯。秀才人情一張紙,絞盡腦汁自撰聯句,在家徒四壁的困境中,長山也算是掃鍋刮竈傾盡所有。但那個年代客家莊文盲多,白白的宣紙,黑黑的大字,一眼就讓人有不當的聯想,宛若槍聲之後的輓聯,未免也太巧合了。他拿出賀禮,都還沒晾開示眾,就被主人連忙推辭。長山急欲解說,但言語不通。這樣的好意,被人那樣曲解。


宴會結束後,主人驚魂未定,跌坐交椅之上。大家仍滿肚疑團,好奇長山、半山究竟送了什麼賀禮。左鄰右舍問了好久,他呆愣愣,不回答就是不回答。


「毋係毋回答。係送个禮阿里不答。」眾人離開後,主人才自言自語如是說,不是不回答呀!是送的賀禮實在不像樣啊!


阿里不答,客家話,指一個人所做的事不成體統,沒有規矩。喜事的祝福,適當得體,人盡歡喜。設若祝福標新立異,也會讓人驚魂失序。這兩件客家莊前所未有的創新賀禮,或許送者出自善意,但因認知差距,最終竟讓人難以啟齒。這些年,面對身邊許多人情世故,要送禮之前,總會讓我想起這些客家莊的陳年故事,仔細再三打量,以免送出阿里不答的賀禮。